其他

高考陪读村调查:为了孩子真是拼了 | 夏日很social

2016-09-17 梅格恩 社会学了没



原创

作者:梅格恩

转载请联系微信号:isocialor

编辑:

西溪


社长说

“社会学了没·夏日征文大赛”正在进行中,欢迎你和我们分享你的有趣经历,经采用,你将获得精美图书一本。

● ● ● 

高考陪读村调查:

为了孩子也是拼了!


陪读村既是高压的囚笼,又是单纯的园地。这里既有现实的利益追逐,又有动人的温情善意。——题记


早晨六点钟的光景,当这座城市的许多地方还是一片宁静时,位于三环线下的某个小区已经率先醒过来。单元楼里一个个房间的灯光接二连三地亮起来,穿透浓黑的夜,宣告着繁忙的新的一天的开始。


不一会儿,许许多多背着书包穿着校服的学生从楼里走出来,小区外的早点摊位也热闹起来。各种各样的声音将冬日的寒意都折煞了些许。过了七点二十,当这座城市里大多数的人出门时,这里的人流却已稀疏,又渐渐安静下来。


这所小区的马路对面,还有一个年代更久一些的小区,里面的情形与这里并无二异。这两座小区的名字,怕是问遍小区里里外外所有的人,也没有几个能说上来。但如果提到“陪读村”,周围的人就会立即会意,这便是说那两座小区了。



离陪读村不到五百米的地方就是全省最好的高中华师一附中(后文简称华师一)。华师一不仅在湖北省,在全国排名也遥遥领先。近年来几份国内国外权威的中学排名中,无论是硬件设施学校环境,还是学生成绩教育理念,华师一都位于前列。越来越多的家庭怀着对孩子未来的期许将孩子送到华师一。


然而近年来,这所全日制寄宿制学校里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了走读,陪读村就是这些学生的住处。随着学生们的到来,他们的家长也入住了陪读村,加入了陪读大军。整个小区因为陪读的功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陪读村的名字便渐渐取代了原来的名字成为它在人们心中的符号。


根据华师一学工处的数据,2015-2016学年度,华师一高一走读90人,高二407人,高三601人,总人数1098人,占总人数的27%。2014年新增走读436人,2015年新增4042016年截止到320日新增260人。而在那些没有陪读的高一高二家庭中,只有23%的明确表示没有陪读打算。


陪读,已经成为了这所学校脱离不开的现象。


走进陪读村:你准备好了吗?


作为一个自古以来就奉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国度,现代陪读现象在古代就可以找到其雏形,那时候的书童就扮演了现在陪读者的角色。陪读一直以来是家庭决策中的一项,只是在现代社会,陪读者由书童变成了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


选择陪读,每个家庭都是出于多方面的考虑,图1反映了各个因素在选择陪读时被考虑的比例,而给学生营造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无疑是其中最根本的原因。



图一


高中的教育至关重要,与高考息息相关。而后者所承载的不仅是一个人未来的命运,更是一个家庭的明天。所有的家长,都希望尽最大可能地为学生营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使孩子们在高考中打个漂亮的仗。陪读可以改善学生的饮食和睡眠质量,延长学习时间。


同时,陪读有助于生活上的自理、人际关系的运行、恋家情结的处理、自律与自我调节等问题的解决。家长陪读能带来的不仅是学生生活上的有条不紊,对从小在亲情呵护环境下长大的学生来说也是一种无形的精神依托。


但这些不是全部,选择陪读不仅要看到其创造的价值,还有考虑其背后的代价。


  巨大的经济压力


华师一一年的学费根据新生入学成绩从免学费到12000元不等,虽然与私立学校学费相比并不算高,但仍然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调查中,选择陪读的家庭有60%家庭月收入在10000元以下,同时,71%的陪读者为学生的母亲,她们中间有46%的人在陪读期间是全职照顾孩子,而有21%的母亲有做部分兼职,仅有32%的母亲照常上班。


如果再考虑机会成本,母亲的陪读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家庭的收入水平。在一个家庭中,当妻子对整个家庭的家庭资本减少时,丈夫就得拿出部分经济资本投入到家庭资本中去,这将减少丈夫的经济收益。


平均下来每个陪读家庭一个月开支大概为3000-4000元,家庭的教育成本将大大增加。根据图2所示华师一学生家庭收入调查状况,对绝大多数家庭来说,这笔费用占了陪读前家庭总收入的40%以上。



图2


家庭成员间关系的失衡和原生家庭相比,陪读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随之变化。


❖  冲突的亲子关系


对于71%母亲陪读的家庭来说,现在的陪读家庭结构在人员组成上类似于一个单亲家庭。在缺少了父子关系与两性关系协调的基础上,家庭的内部秩序一定程度上失衡。


例如,母亲对孩子的絮叨在有父亲角色的存在下,会更大程度地以一种良性关爱的信号传递给孩子,因为父亲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部分负面情绪,同时也会通过父亲的教育方式来平衡母亲的这种方式。


由母亲陪读的家庭中,只有35%的家长表示在陪读期间几乎不有与孩子发生过冲突。而在由爷爷奶奶陪读的家庭中,这个比例高达70%。而对于男主人来说,他面对的不仅是供养另一个小家庭的工作压力,还面对着没有女主人主内的生活不适。


❖ 冷淡的祖孙关系


而对于占陪读总数20%的由爷爷奶奶陪读的家庭来说,家庭结构又有点类似于留守儿童家庭。相比亲子关系,祖孙关系之间的紧密性会有所弱化,由此二者更难以形成直接的冲突。


调查中,只有5%的家庭表示发生过冲突。但是,在这一形式中,由于孩子与祖父母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祖父母在对孩子监护和施教时,通常是但求物质生活全方位的满足,而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


另外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对孙辈的教育观念上存在着问题,祖孙代沟严重。




由奶奶陪读的杨同学表示,老人的思维固化程度非常高,和他们交流对一个事件的看法时,观点上总是产生很大分歧,而且老人不愿意去倾听年轻人的意见,在陪读中除了日常起居,很难交流别的问题。


而这一辈的老年人的家庭利他主义观念又非常厚,对儿辈和孙辈有强烈的责任意识,他们渴望在陪读中为孙辈做更多,却因为自身观念和视野的局限,在与孙辈相处时反而会给他们带来一些不必要的困扰。


而这些因素都在高考这根巨大的指挥棒下将所有人都陷入一种焦虑中。30%的陪读人表示在陪读期间感受到了更大的压力。同时,面对周围逐渐增加的陪读现象,35%没有选择陪读的家长表示感受到了压力。


入住陪读村:焦虑与愉悦


陪读村的生活不是单一的一面,而是包含了各种各样的对立。焦虑与愉悦,利益与情感…每个身处其中的个体都在陪读村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里收获了特有的体验。


❖ 陪读者:平行世界的人生


受访者刘女士的女儿今年上大一,女儿高三那年,她放下家乡的事业来到武汉,开始了一年的陪读生活。这一年,她的生活重心彻底地回归到了家庭上。


家务取代了工作成为了占用她精力的主要部分。每天,她都要买菜做饭,洗衣拖地完成各类家务,下午还要给女儿送饭,一切都以料理好女儿的生活为出发点。


余下的时间,刘女士也没有闲着。陪读的另一个功能是收集各类高考招生相关信息。家长们在料理完孩子生活起居之余,也是一场场地赶宣讲,搜集着一切高考的动态和高校的招生政策,然后与其它的家长进行交流。


平日里,家长之间也会就自己手头上的信息进行分享讨论。由于这些信息属于非排他性资源,同是高考战线上的一员,大家也都不吝啬共享。


在这样一个全方位瞄准高考的环境里,任何一点信息都不会被漏掉。学生在正面战场转战题海提升排名,家长们就在敌后战场刺探军情保证后勤。


除此之外,家长们还会在一起交流一些其他的话题,比如如何安排孩子的膳食,提高孩子的睡眠质量,那些“学霸”家长分享的一些经验和学习心得,或是最近一次大考的排名情况,哪家的孩子被哪所名校提前录取了……共同的为人父母的身份,使得他们交流的这些话题即使绕来绕去,却总是离不开孩子。




在这种情况下,焦虑是常有的事。刘女士表示,相比不陪读,陪读能够接触到更多的信息,但关于成绩排名的探讨,却多少会加剧自己内心的压力。


一方面是感受到了别人家小孩的强大,心里为自己孩子担心;另一方面,又担心自己的孩子受到这种信息的影响,误认为自己给孩子太大压力。


有点矛盾的是,刘女士认为陪读村的生活愉快多于焦虑。陪读村里整体氛围是单纯而和谐的。华师一作为顶级名校,学生和家长共同的高素质决定了陪读村的整体基调。


刘女士说,自己刚搬来一个星期不到,就已经和楼上楼下熟识。邻里之间互帮互助是常有的事,有什么东西会一起分享,尤其是给孩子的。


除此之外,陪读村里很多妈妈们晚上会一起去学校周围散步聊天,还有人组织大家一起在小区里跳广场舞。与一群同样身份的人在一起活动,刘女士认为是一种生活的调剂,能够使她从高考的压力和生活琐事中暂得安慰,缓解焦虑,平静心态,更加积极地陪伴孩子。


这种融洽而充满人情味的氛围让她对陪读村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因为在家乡,生活了十多年的小区,一栋楼里还有许多人至今她仍叫不上姓名。


她认为,陪读村之所以会有这样一种氛围,除了住户的普遍高素质外,还因为住户角色的相似性。在这里,过去身份的多元化由现在家长身份的一致性替代。


这种统一战线般的状态,使彼此之间有着强烈的惺惺相惜之感,将一群人迅速地团结在一起。许多家长说,即使现在孩子们都已经进入大学,大家都从陪读村中搬了出去,回归正常的生活,却依然和原来的左邻右舍保持着联系。


她们珍惜和怀念曾经一同陪孩子成长的经历,分享孩子的生活,为每一个取得成绩的孩子祝福。作为妈妈,孩子永远都是她们生活里最重要的部分,关于孩子,自然会有说不完的话。


同时,妈妈们这一代人,或是奶奶们这一代人,也大体有一代人共同的话题,关于家庭事业兴趣……她们因为孩子结缘,却能够在彼此身上找到更多的共鸣。


❖ 经营者:好运来


陪读村里,与家长一样忙碌着的,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包括这里的原住居民、各类生意人以及中介。


如果说家长们看的是长远的利益,孩子的未来和家庭的未来;那么他们看到的就是眼前的利益,现实的收入和经济效益。


陪读村位于武汉市三环线下,属拆迁还建房,周围发展程度相比市中心相差很大。但陪读村房价在巨大的需求面前持续高涨,使作为拆迁户的房主迅速从收入较低的农民或外出务工者变成了高收入的商人。




几套房子的年租金将近十万,而这只是他们全部收益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许多中介公司也参与进来。它们将部分房主的房子进行集中管理﹑装修﹑布置,提出不同的租住方案,满足陪读家庭不同的需求。运用专业的市场运营模式和后期管理,提高了房子的收益率,在陪读村租房的红利中分了一杯羹。


陪读村原住居民的一部分,则成为了华师一后勤部的人员。但这样一份相对稳定而轻松的工作更大的价值不是在薪水上,而在于价值巨大的人脉。他们可以接触到大量华师一的老师,并通过帮忙签收快递、打扫卫生这样的互动,与老师建立良好的关系。


如果老师的某些亲戚需要加入陪读大军,那么通过他们可以得到一个相对低一些的价格;如果他们亲朋好友的孩子在华师一就读,也能够请老师们多多关照。


更进一步,还可以一起在陪读村开办培训班,老师负责教学,他们负责其它工作。陪读村的楼道里几乎贴满了这样的小广告。


附近其他做生意的人也都大赚了一笔。华师一附近小餐馆和小超市数量众多,他们的消费者不仅包括陪读村的居民,还有学校里住读的学生,因为学校商店里商品数量有限且价格昂贵。


此外,各种流动的小摊小贩数量也不少。陪读村外一个推着小车卖糖葫芦的小贩透露,平均下来,他一天毛收入可以达两三百,且没有地租管理这些额外的费用,来去比较自由。


除了食品生活日用品书店这些店面以及各式各样的小摊点、培训班的开办,陪读村还有其它服务,某单元楼一处普通居民住宅改的照相馆,一年的利润可达十几万,尽管这里的业务种类单一到只涉及登记照。陪读村甚至有私人运营的通往某市的直达班车。


但对这里的经济活动者来说,巨大的经济利益是他们选择留在这里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却绝对不是唯一的原因。这里与其他市场相比,有着许多独一无二的福利。而这些福利,对这些精明的生意人来说,却很难用金钱来计算。这种体验与刘女士对这里的感情一致。


陪读村水果店的老板娘表示,这里的人尤其是学生都特别有礼貌,且不存在盗窃行为。她说,有好几次给学生多找了钱,学生都把钱主动还给了她。


这种诚信交易已经成为了这一片小摊贩的共识,也一致地影响了他们的经营模式。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这些小摊贩都是清一色将钱放在一个小桶里,学生根据自己购买商品的价格自己交钱找钱。


讲诚信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懂礼貌有教养。所以,在这里做生意,情感心态上会好很多。


陪读村附近一家餐馆的老板娘也这么认为。她不是本地人,但现在全家都在这里做生意。她认为在这里做生意,和学生打交道,环境比较单纯。她希望刚上小学的儿子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陪读村既是高压的囚笼,又是单纯的园地。这里既有现实的利益追逐,又有动人的温情善意。只是每天平静的泛不起波澜的日常下,每个人的心里都会忍不住想:走出陪读村,未来会好吗?

1


“社会学了没·夏日征文大赛”开始啦~


又是一年仲夏日,十里南风草木香。

这个夏天对你而言,是否有特殊的含义?

2016年9月27日分享你的夏日故事

来稿经公众号筛选并推送的方可获得赠书

详情请戳左下角【阅读原文】


赠书:《初识传播学》




[美]埃姆·格里芬(Em Griffin)著

畅销全美20年的传播学经典入门书,全书以深入浅出的方式,逐步过渡到如何认识与理解人际之间,乃至个人与群体、与社会及文化的纷纭复杂的关系。



 ● ●  ● 

1

社长问:

你认为陪读到底有没有必要?

陪读是对孩子的束缚还是为了他们更好的生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